美國當地時間10月8日,IBM宣布將進行史無前例的分拆,IBM首席執行官Arvind Krishna表示,此次分拆是IBM戰略的“重大轉折”。消息公布后,IBM股價報收131.49美元,上漲5.98%,資本市場顯然對IBM這一舉動表示看好。
根據官方說明,IBM將把一些較低利潤的業務部門拆分為一家新公司,新的IBM專注于較高利潤的云服務,分拆工作預計2021年底前完成,相關支出達50億美元。
IBM昨日最新公布的財報預告顯示,第三季度公司營收初步數據為176億美元,超出華爾街預期的175.5億美元。IBM在一季度公布的財報中透露,其過去12個月來自混合云的收入為230億美元。
“我們在90年代放棄了網絡,在2000年代放棄了PC,在大約5年前放棄了半導體,因為它們扮演的都不是IBM新戰略價值的必需角色”,Arvind Krishna說道。
Arvind Krishna在2020年4月才接任首席執行官一職,但分拆IBM足以讓其在IBM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新的分拆公司還沒有正式名稱,在IBM的營銷和投資者關系資料中暫定為“ NewCo” ,根據分拆計劃,新IBM“將專注于其開放的開放式混合云平臺和AI,這代表著1萬億美元的市場機會”,而NewCo“將立即成為全球領先的托管基礎架構服務提供商”。(這是因為NewCo將開始擁有IBM Global Technology Services現有的所有托管基礎架構客戶,這意味著大約有4600個帳戶,其中包括財富100強中的約75%。)
如上圖所示,分拆之后,IBM將實現大約590億美元的收入,而NewCo公司將實現190億美元的銷售額。
“我認為今天對我們公司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,”Arvind Krishna在接受雅虎財經采訪時表示。“當我第一次擔任首席執行官時,我談到了對增長的不懈關注。當我們看待增長時,我們還說它將專注于混合云和AI。那是一個萬億美元的潛在市場。鑒于有數萬億美元的市場,而且我們對基于Red Hat技術的平臺充滿信心,現在正是我們加倍使用混合云的時候了。”
1911年,托馬斯·沃森擔任CTR(IBM前身)公司總經理時,無論如何也沒想到IBM能發展成為一家“百年老店”,在沒有電子計算機的年代,列表機公司(1896年創立于華盛頓)、計算表公司(1901年創建于俄亥俄州代頓)和國際時代唱片公司(1900年創辦于紐約州恩迪科特),三家公司合并成立CTR公司,后于1924年2月14改名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(IBM)。
微軟從移動時代向云時代轉型成功的故事被大加贊賞,而成立于1975年的微軟在IBM面前,也只能算是“后生”,IBM的轉型故事,比微軟還要驚險地多。
早期的IBM主打產品是打孔機和制表機等,目標客戶是政府部門和企業,直到現在依然如此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以制造精密機械見長的IBM,甚至把其生產線民用轉軍用,制造出著名的勃郎寧自動步槍和M1沖鋒槍。
隨后托馬斯·沃森父子產生了企業發展戰略上的分歧,是繼續沿著占據主導地位的電動機械制表機路線發展,還是開拓新興的電子工業?IBM內部兩派爭執不下,沃森父子恰恰是核心人物,老沃森認為電子的東西不可靠,而小沃森則堅持電子工業是今后的發展趨勢。
最終小沃森成功扭轉了IBM的發展軌道,1952年,小沃森成為IBM的新總裁,IBM從此踏上計算機的浪潮。在小沃森推動下,IBM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制造商,第一代大型機System/360研發耗時數年,研發資金達50億美元(按照60年代的美元價值計算),這一數額甚至超過了美國政府研發核彈的“曼哈頓計劃”,System/360于1964年一經推出便主導了市場,System/360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兼容性,只要是該系列的產品,不管大小,都將可以使用相同的軟件。
1969年,IBM所占市場份額已經增長至70%,引起了美國反壟斷部門的關注,從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,美國司法部和IBM打了十年的反壟斷官司,兩家最終在1982年和解,IBM不得不將一部分業務分拆出來。
遺憾的是,IBM沒有趕上個人計算機的浪潮,或者說在企業市場的巨大利潤,、IBM不愿意為了一臺臺個人電腦,轉變戰略方向,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后來于2004年被聯想收購。
IBM在驚險中完成轉型,從代價昂貴的大型機轉向包括個人電腦在內的分布式計算系統,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(Lou Gerstner)在一本有關IBM的書籍中寫道:“只有很少人知道,IBM當時已經非常接近現金斷流的境地。”為削減成本,郭士納當時裁員3.5萬人。
如今IBM再次走上戰略轉型,向云而生的轉型不如以往驚險,關鍵在于IBM已經積累了多年軟硬件服務經驗,現在是將其對外以云計算形式輸出的最好時刻。
“藍色巨人”IBM的云時代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