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”“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”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。
“面對各類風險挑戰,我深刻感受到社會治理創新和安全能力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。”兩會期間,全國人大代表、湖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、常務副廳長袁友方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接受記者采訪。
袁友方認為,公安機關作為社會治理的職能部門之一,要將大數據與社會治理創新深度融合,打造大數據新動能,持續推進社會治理創新,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。
袁友方介紹,近年來,湖南公安大力實施公安大數據戰略,加快智能化建設應用改造,將道路交通安全監管、經偵“神鷹”、刑偵綜合、執法辦案等多個系統聯通融合,為掃黑除惡、禁毒緝毒、交通管理等提供精準“炮火”,推動社會治安防控從“大水漫灌”向“精準滴灌”轉變。
“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,我們依托自然人信息大平臺,建立篩查模型,找出密切接觸者快速推送基層,引導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精準排查、動態管控,為切斷疫情傳播贏得寶貴時間。”袁友方說。
袁友方認為,要加強數據制導,提升社會治安防控的精準度,“社會治理,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。實戰中,我們切身體會到,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想找的人,才能實現對人這一社會活動主體的精準服務與管理,提升社會治安防控的效能。”
警力有限、民力無窮,必須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。
“利用‘互聯網+’把民力轉化成警力,創新推進新時代的基層社會治理,實現群防群治,這是公安機關一直在探索實踐的。”袁友方說,去年以來,湖南公安機關在長沙試點,開發“互聯網+群防群治”平臺,活躍用戶達200萬,參與巡邏近億次,處理民生問題21萬次。
袁友方認為,要把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堅持好、發揚好,就必須運用互聯網、大數據的思維,深度激發全社會的積極性,推動防控力量從單一向多元轉變,構建新時代群防群治新模式,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。
防范化解風險,維護社會大局穩定,是公安機關的重要職責。袁友方認為,公安機關必須強化數據賦能,不斷增強預測預警預防能力。
袁友方提出,當前經濟犯罪特別是非法集資、網絡傳銷等涉眾型經濟犯罪不斷增加,一方面要依法嚴厲打擊,另一方面必須主動防范、源頭治理。他介紹,近年來,湖南公安通過建成經濟犯罪偵查“神鷹”系統,加強對企業異常經濟行為、銀行異常業務數據、群眾網上意見反映、案件背后關聯情況的分析研判,形成預測預警信息,并向黨委政府報告、向相關部門行業通報、向社會各類群體提示,有力推動了源頭治理、協同管控、自主預防。
袁友方還提出,目前,公安機關要深刻認識疫后綜合征對社會穩定的影響,切實發揮身處社會治理最前沿的優勢,全面感知、動態掌握風險隱患的苗頭動向,做到察之于未萌、處之于未然,為“六穩”“六保”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。